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佛學講座> 普門寺幸福與安樂講座 人間佛教的慈悲觀

佛學講座

字級

普門寺幸福與安樂講座 人間佛教的慈悲觀

【人間社 張彬彬 台北報導】 2025-11-09
佛光山普門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,11月7日恭請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主講「人間佛教的慈悲觀」,透過精闢解說與音聲弘法,讓與會及線上同步聆聽千餘位信眾了解慈悲的定義、層次、觀法與如何完成,並勉勵大家要將慈悲落實於生活,共創人間淨土,讓慈悲滿人間。

心培和尚指出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:「佛友彼此見面以法相會,可提升生命、人生的境界,大家發心皈敬三寶,學佛、受戒、修行,非常重要,能參與這樣的學習與信仰,就是對自己慈悲。」如有這樣的信心,當下即是在修行。佛教東傳2500多年,現在還能沐浴佛恩光,徜徉在佛清淨的法流,轉三毒煩惱為三無漏學戒、定、慧,從外境來見到自己的心,要學習包容。不論修任何法門都不離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,要能不忘初心,「六度」中修「前五度」來開啟般若智慧,即是慈悲。

心培和尚提到,星雲大師教導:「一個人寧可什麼都可以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。」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,人間因為有慈悲,生命充滿無限的意義。慈悲之心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,慈悲就是佛性,有了慈悲,眾生皆得成佛。並以文殊菩薩如何幫助500位菩薩證得無生法忍、佛寺老和尚、祇夜多尊者、賽鴿與彌勒菩薩等慈悲故事來印證:「慈」是予樂,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;「悲」是拔苦,同感其苦,憐憫眾生,並拔除其苦的深意。

心培和尚提及,慈悲是佛法根本,成就佛道必經之路。慈悲需要學習,就內涵來說,分為寂寞的慈悲(為善不欲人知)、熱鬧的慈悲(別人行善也從善如流)、有緣的慈悲(對自己有緣者慈悲)與無緣的慈悲(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)四個層次。慈悲觀又作慈心觀、慈愍觀,是多瞋眾生觀想由予樂拔苦而得到真正快樂。對治瞋恚的觀法,可以生緣慈來止息違理瞋、以法緣慈來止息順理瞋、以無緣慈來止息諍論瞋。

如何才能實踐慈悲,完成慈悲?心培和尚分享星雲大師教導:「我們應該和諸佛菩薩一樣地慈悲,一雙手要變成慈悲的手,眼睛要變成慈悲的眼睛慈眼視眾生,要培養慈悲的口、慈悲的面容、慈悲的語言與慈悲的心,要以布施、愛語、同事、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,要以『常樂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』的願行,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。」

心培和尚期許大家,要勤修慈悲觀,讓自己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慈悲心與菩提心日益增長。誠心祈願當願眾生親近三寶、聽聞佛法、遠離顛倒,發菩提心、修六度行、同證菩提。講座前普門啦啦隊以精采表演供眾,與會者在溫馨、法喜氣氛中幸福滿滿。
12345678910第1 / 213頁
追蹤我們